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特稿

  • 以人民为中心建构服务型法治政府的逻辑体系

    廖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它点明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全面进行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法治作为国家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基础性制度,大量的事务需要由政府来推进和完成,政府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其依法行政、构建法治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依宪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基于政府的核心职能和运作方式可将政府的类型划分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其理念内涵都以人民为中心,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得两者在功能定位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两者可以协同合作,结合为服务型法治政府,提升政府依法治理的效能,实现人民福祉和社会公正。

    2025年03期 v.40;No.190 1-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专题:国家安全法治研究

  • 习近平法治思想视角下国家安全法治新格局——“总体风险观”的提出

    赵腾宇;

    “总体风险观”作为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型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诸多要求,其最终目标在于形成完备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体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本质、实现全领域的国家安全。以“总体风险观”为指引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构建因循“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恢复”的基本思路,即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防范法治体系、国家安全应急法治体系、国家安全事后恢复法治体系,旨在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实现真正的大安全格局。

    2025年03期 v.40;No.19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时代反恐怖基层治理实施路径——以“一化三体系”模式为例

    李恒;周生龙;

    反恐怖工作是公安机关一项新业态工作,面对非传统领域的暴力恐怖活动,与渗透颠覆、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活动相互交织,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反恐怖主义法》实施以来,全国持续深化严打暴恐专项行动,探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恐怖主义治理道路。反恐怖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反恐怖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深入推进反恐怖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落实、对反恐维稳安全需求的及时回应,也是防范化解社会安全领域风险的重要途径。例如,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积极探索创建反恐怖“一化三体系”基层治理工作,推动反恐怖工作由“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转变,实现反恐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践进路上,通过组织体系、职责职能、考评督导、宣传教育四个步骤,着力推动建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反恐怖法治格局。从实施路径上,坚持党委领导、完善信息汇集、强化全面感知、坚持情报导侦,深入推进新时代反恐怖基层治理法治化,依法有效防范涉恐风险、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5年03期 v.40;No.190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法学理论

  • 风险预防理念下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制

    魏琼;沈丹妮;

    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是监管部门在监管食品及其原料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全环节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在追溯平台向消费者公开此类信息能够起到提高监管效率、化解信息不对称等作用,但也存在信息公开标准不一、信息公开救济不足和信息可利用性低等问题。对此,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公开应贯彻风险预防理念,其核心策略在于引入比例原则、反向证明原则、多元共治原则,以优化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公开的法治路径,具体为:以信息的分级公开为基础,明确设定信息公开的边界,形成信息分级公开标准;以信息的动态调整为方法,健全生产经营者的权利救济渠道,优化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机制;以信息数字共享、社会共治为路径,强化信息的可利用性,构筑共治主体信息共享体系,进而充分发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公开的效用。

    2025年03期 v.40;No.190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传统AI向AIGC迭代升级产业链两端著作权争议之应对

    孙悦;高荣;

    AI生成物所引发的著作权争议问题亟待解决。传统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经验不能应对新技术产业带来的法律挑战及衍生问题,无法判定GAI产业链前端的“喂料”是否侵犯著作权,以及产业链末端是否侵犯著作财产权等争议难题。解决上述争议可参考不管前端给予AI前端“喂料”适当自由、监管末端针对AI生成内容在输出端前后夹击以防范侵权风险,建立以人类智慧贡献度大小为标准的区分保护规则,以平衡传统著作权与新兴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v.40;No.19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货物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机制探析

    张丝路;

    以铁路货物运输为纽带,结合其他货物运输方式的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是“一带一路”倡议下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和独特方式。此种运输模式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法律难题:第一,《国际货协》与《国际货约》并存导致的公约适用冲突;第二,铁路提单与铁路运单并存导致的记载信息不一致问题;第三,针对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的国际统一规则付之阙如。从长远看,统一国际铁路货物运输规则,并根据“一带一路”倡议下货物运输的需要增加有关铁路提单和多式联运的规定,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实际的角度看,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为契机,出台软法规则,为解决前述问题提供明确指引或是更好的选择。

    2025年03期 v.40;No.190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明清刑事司法中的协商性理念及其当代启示

    杨练;

    明清时期的刑事司法是一种充分融合了协商元素的多元解纷机制。在大多数轻微刑事案件和部分重罪案件中,当事人可以灵活选择自行和解、第三方调解或者官府审理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不论哪一种解纷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协商性色彩。协商理念体现了古人对和、平、德主刑辅、经世致用等价值的追求,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缓和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当代社会应当积极借鉴古代刑事协商的优秀经验,进一步推动协商性司法发展,为完善现代刑事司法制度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3期 v.40;No.190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司法探讨

  • 职务犯罪案件办理中监检衔接机制的问题及其优化

    陆满;杨草;孟子硕;

    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监察机关从制度建设与实践不同层面推进完善监检衔接机制,形成了配合有力、制约有效、衔接有序的关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在提前介入制度实施、证据审查、退回补充调查或自行侦查、认罪认罚从宽适用、沟通协作等方面存在不足,监检衔接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应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问题为导向,以制约权力、保障基本权利为准则,从规范提前介入机制,构建证据规则和审查机制,强化退回补充调查、自行侦查的运作,完善基本权利司法保障,搭建监检共享共商沟通平台等方面不断推进监检衔接机制规范化、法治化,促进监检机关配合更为顺畅、制约更加有效,推动形成惩防并举反腐体系和惩防腐败能力法治化的新境界。

    2025年03期 v.40;No.190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时代检察机关参与行贿犯罪治罪与治理路径探析——以《刑法修正案(十二)》适用为视角

    姚忠仁;谢佳澎;卢瑶;

    行贿罪立法从附属于贪污贿赂犯罪到独立并慢慢形成罪名体系,针对行贿罪的刑事政策也经历了在宽和严之间不断摇摆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针对新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受贿行贿一起查,对检察机关参与行贿犯罪办理提出新的要求。检察机关应当更新司法理念准确把握办理行贿犯罪立法变化,针对行贿犯罪治罪重点,在治罪中治理,在治理中预防行贿犯罪发生。行贿犯罪综合治理应从完善追缴违法所得机制、参与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前科消灭制度、完善以检察建议为主的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社会治理。

    2025年03期 v.40;No.190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擅自发行证券活动的司法认定分歧与对策思考

    黄奕玮;豆兴伟;

    在擅自发行证券的非法集资活动案件的司法认定中,主要集中于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擅自发行股票罪定罪处罚。准确界定擅自发行证券活动的行为性质,是准确适用刑法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司法认定上应优先适用作出特殊规定的罪名。刑法规制应实质重于形式理解“证券”的含义,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强监管背景下,提出对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罪状表述和对象的修订建议,紧密衔接刑法规范与行政法规,有助于准确认定犯罪行为,兜底罪名限缩适用,罪责刑统一适当。

    2025年03期 v.40;No.190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交通肇事逃逸致被害人二次碾压之行为性质探析

    顾能婵;何立荣;

    交通肇事逃逸使被害人遭受二次碾压,其逃逸行为被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还是“逃逸后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节,是司法实践中的困惑,也导致执法标准不统一、同案不同判情形的发生。学术界对此情形下的逃逸行为如何定性也有不同的主张,有主张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有主张设立不救助罪的,本文主张应定为故意杀人罪。把交通肇事后逃逸使被害人遭受二次碾压的逃逸行为定性为故意杀人罪,符合刑法学的犯罪构成理论、转化犯理论、罪数理论,也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构成要件,同时能解决司法实践的困惑,统一执法标准,做到罚当其罪。

    2025年03期 v.40;No.190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司法回应

    黄一灵;

    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频发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与之匹配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尚未建立。中央顶层设计付之阙如,部分地方试点难以推行。相关案件进入法院,面临劳动关系认定标准认识不一、侵权责任归责原则适用分歧等司法困境。正确审理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纠纷,应从坚持人民至上、司法谦抑、倾斜保护三方面优化司法理念。为实现裁判趋同,劳动争议审理中应立足事实优先,结合个人自主性、收入构成、职业身份等要素强化从属性强弱的认定,以重塑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实质标准;侵权责任纠纷审理中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结合新就业形态劳动管理新特点,准确判断平台的过错程度,完善责任分担机制。

    2025年03期 v.40;No.190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博士生论坛

  • 数字时代政府权力运行的风险及治理——基于政府权力运行环节的分析

    谢彦琛;

    政府权力运行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受制于社会结构和技术条件。数据、算法和政务平台的出现改变了政府权力运行的条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的政府权力结构。数字时代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变革体现在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这一变革在带来积极助益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风险,具体表现为决策环节的科学性与民主性面临考验,执行环节陷入地方自主权弱化与公民权利受损的双重困境,监督环节出现监督不力与尺度失衡的复合风险。因此,应当构建“技术—制度”双向协同的治理体系,优化数据治理赋能政府智能决策,加强算法治理构建公正透明的算法体系,依托平台支撑提升基层政府数字能力,进而构建起适应数字时代的政府权力治理路径。

    2025年03期 v.40;No.190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约财产纠纷司法实践问题

    康琳;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约财产纠纷司法实践问题表现在程序规则、实体规则、法官主体层面均受到男性话语的影响。婚约财产纠纷司法实践中实现性别公正就要求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由于男性话语始终以前提框架的形式存在,这使得法院关于性别公正的举措面临“治标不治本”的行动困境。其解决对策是在程序规则中应保障女性的诉讼权利,实体规则中应明确“彩礼”的法律性别,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应注重对女性合法权益的保护。

    2025年03期 v.40;No.190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正>《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曾用名《广西法学》,创刊于1986年8月,双月刊。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主管、广西警察学院主办的法学类专业学术期刊,截至目前已出版发行共40卷190期,国际国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8628,CN 45-1262/D。现设有特稿、专题研究、法学理论、司法探讨、青年法学论坛(博士生论坛)、法学教育等栏目。2025年重点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2.新质生产力发展法治保障研究3.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究4.警察法治研究

    2025年03期 v.40;No.19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